摘要:
目的 调查港口作业人员职业紧张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开展港口作业人员职业紧张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22年2—3月,以深圳市某港口作业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研究对象人口学、职业、生活行为方式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暴露等信息,并使用工作要求-自主(JDC)模式的《工作内容问卷》和付出-回报失衡(ERI)模式的《付出-回报失衡问卷》评估职业紧张程度。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以及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职业紧张的因素。
结果 共3 946人参与线上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 82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6.93%。JDC模式以及ERI模式下的高职业紧张检出率分别为70.77%和37.20%。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JDC模式下,相较于女性、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不需要轮班作业及不经常锻炼的作业人员,男性、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同时接触3种以上职业病危害因素、需要轮班作业以及经常锻炼的作业人员高职业紧张发生风险分别升高至1.402倍(95% CI:1.017~1.934)、1.632倍(95% CI:1.341~1.987)、1.332倍(95% CI:1.053~1.685)、0.763倍(95% CI:0.636~0.915)及1.168倍(95% CI:1.102~1.348)。ERI模式下,相较于25岁以下、女性、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及不需要轮班作业的人员,年龄25岁及以上、男性、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需要轮班作业的人员高职业紧张发生风险分别升高至1.395~1.765倍OR(95% CI)值分别为1.395(1.062~1.838)、1.765(1.355~2.306)、1.427(1.089~1.876)、2.214倍(95% CI:1.577~3.109)、1.484倍(95% CI:1.240~1.777)、1.356~2.468倍OR(95% CI)值分别为1.356(1.123~1.639)、2.468(1.989~3.069)和1.210倍(95% CI:1.030~1.423)。
结论 该港口作业人员职业紧张检出率较高,改善港口工作环境、优化工作流程、减少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采用更合理的轮班制度可能是降低职业紧张的有效手段。